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信息

看大国渔业崛起后的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22/9/19 15:29:44|浏览次数:

中国渔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可有可无”的副业,发展成为农业农村的支柱产业。在“大食物观”的指引下,我国渔业探索出一条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相结合、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取得了历史性变革和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和国家食物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农村就业、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养捕结合以养为主,水产供给能力和渔民收入稳步提升

水产品是重要的农产品,也是优质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我国水产品年产量多年保持在6500万吨以上。2021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6690.29万吨,比上年增长2.16%;海水产品产量3387.24万吨,同比增长2.20%,淡水产品产量3303.05万吨,同比增长2.11%。

我国渔业发展不仅成功解决了14亿国人吃鱼难的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2021年,我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47.36公斤,比上年增加0.97公斤,增长2.09%,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约占人均动物蛋白消费量的1/3。

我国渔业的快速发展在丰富居民餐桌的同时,也给养殖户和渔民带来较丰厚的收益。据对全国近1万户渔民家庭当年收支情况调查,2021年,全国渔民人均纯收入23442.13元,比上年增加1604.97元、增长7.35%。以捕捞为代表的生计渔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促进沿海渔区就业和缓解内陆欠发达地区就业压力作出了突出贡献。

如今,渔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的支柱产业,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作出历史性贡献,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也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  

●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资源养护让中国渔业厚积薄发

2017年,我国主动提出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目标,启动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截至目前,我国近海实际捕捞量控制在1000万吨以内,沿海11个省(区、市)已全部开展限额捕捞管理试点工作。

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在组织开展休禁渔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期间各地每年组织开展增殖放流活动2000余次,投入增殖放流资金近10亿元,放流水生生物苗种300多亿尾,为恢复渔业种群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以及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伏季休渔”“十年禁渔”“增殖放流”“海洋牧场”……随着各项措施的顺利实施,我国渔业资源保护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力度持续增强,渔业与资源保护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逐步探索出一条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行的新道路。  

● 科技支撑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让渔业新业态层出不穷

2022年7月,农业农村部印发578号公告,公布26个经国家审定的水产新品种。其中,大黄鱼“富发1号”是厦门大学、集美大学与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建设单位联合选育的新品种,是大黄鱼育种的又一标志性成果,大黄鱼养殖的良种良法又迈出坚实一步。

目前,我国自主培育的水产新品种达236个。育种技术的持续迭代升级,为有力推进水产种业振兴、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种源保障。

2019年初,农业农村部等10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科技加速了我国渔业转型升级,各地围绕生态健康环保发展水产养殖业,涌现出改造传统池塘养殖,优化陆基工厂化养殖,稳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大水面生态渔业,拓展深远海设施养殖、盐碱水养殖、循环水养殖等诸多养殖新模式、新业态,渔业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更加和谐统一。

● 加工贸易方兴未艾,深化国际合作拓宽渔业发展空间

水产品是我国农产品中最具出口竞争力的产品之一,我国与201个国家和地区有水产贸易往来。目前,我国水产品加工比例为38%,其中海水产品加工比例为58%,淡水产品加工比例为17%。2021年,全国水产品加工企业9202家,水产品加工总量2125万吨,实现总产值4496亿元。

渔业是外向型产业,远洋渔业是根据相关国际法和有关双边协议或机制,对国际渔业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产业。我国在不断扩大渔业对外开放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全球、区域和双边渔业事务,共加入9个国际或区域渔业管理组织,与40多个国家开展渔业合作。截至2021年底,我国共有远洋渔业企业178家,作业渔船2559艘,作业海域涉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公海、南极海域及40多个国家或地区,总产量达224.65万吨。我国远洋渔业的渔船规模、装备水平、捕捞加工能力、管理水平、科研水平已跻身世界前列。

渔业对外合作的拓展,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促进相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世界渔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河北省渔业互保协会 (2021)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1 HBFMI ALL right reserved 反馈邮箱: 1683542373@qq.com
冀公安网安备 13010402001191号
备案号:冀ICP备14009535号-1
  • 扫一扫关注于我们